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60彼得前书 > 正文

彼得前书 02--SDA圣经注释

第 二 章

 

提要:1 彼得劝他们不要违背博爱的精神:4 指出基督是他们建造的根基。11 他劝他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13 要顺服官长,18 教导仆人们如何顺服他们的主人, 20 效法基督的榜样,因行善而忍耐受苦。

1 所以,你们既除去一切的恶毒(或作“阴毒”)、诡诈,并假善、嫉妒,和一切毁谤的话,

  所以。彼得在这里为1:23-25所说经历了重生的人提供了一系列劝勉。

  除去。或“脱掉”,如脱衣服(见弗4:25;雅1:21)。要使“纯净的灵奶”(彼前2:2)产生效果,就必须除去其他的东西。

  恶毒。kakia,“邪恶”,“卑鄙”(见罗1:29注释),包括各邪恶卑鄙的行为。

  诡诈。dolos,“叛逆”,“狡猾”(见约1:47注释)。

  假善。hupokriseis,“舞台表演”。

  毁谤的话。或“公开的诽谤”(见林后12:20注释)。

2 就要爱慕那纯净的灵奶,象才生的婴孩爱慕奶一样,叫你们因此渐长,以致得救。

  爱慕。或“渴望”,这里指渴慕真道,就象新生儿渴慕母乳一样。同样,每一个基督徒都应渴望圣经的灵粮。灵粮对于属灵的成长是很重要的。

  纯净的。adolos,“不狡诈的”,这里可能指“没有搀杂的”奶(参林后2:17)。圣经是“上帝的道”(彼前1:25),没有搀杂人的理论。

  灵。logikos,“合乎理性的”(见罗12:1注释)。彼得在这里指“上帝的道”(彼前1:23,25)中的灵粮。许多注释家认为logikos是指logon theou(“上帝的道”,彼前1:23),从而把它解读为“作为道的奶”,“关于道的奶”。彼得所说的“奶”是所有基督徒终生所需要的灵粮。《希伯来书》作者笔下的“奶”则是指初步的道理,须尽快用“干粮”(来5:12至6:2)来代替。彼得并不一定是说他的读者还只是信仰上的“婴孩”。

奶。指福音简单,初步,基本的原则(见来6:1,2注释)。

才生的。解释1:3,23所说的重生。“才生的”基督徒在基督徒生活与知识上个人经验甚少(参太18:3)。

  渐长。直译为“使之成长”。

  以致得救。得救是遵从上帝之道指示的人所追求的目标与奖赏。

3 你们若尝过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

  若尝过。原文暗示彼得认为他的读者体验过主引导的恩典,所以应继续渴慕圣经的营养。

  恩。chrēstos,“合用”,“良善”,“仁慈”,源于一个表示“供应所需”的动词。使徒在这里引用诗34:8,描写上帝对人无私的仁慈、同情和温柔。

4 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弃的,却是被上帝所拣选、所宝贵的。

主乃。就像孩子经常会饥饿(见第2节),基督徒也会不断感到自己需要属灵的营养。基督徒每天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基督,上帝就赐给他新的福气。

  活石。就是主耶稣基督。关于用“石头”来代表基督,见太16:18注释。彼得提前采用了他在第6节所引说基督是教会“房角石”的预言。参彼得对“活泼的盼望”(见彼前1:3注释)和“活泼”的道(彼前1:23)的强调。

  被人所弃的。apodokimazō“试验后弃绝”,因为不合规格。人们观看和审查基督,认为祂缺乏他们所渴慕之弥赛亚的品质,所以拒绝祂为救主。犹太民族作出了这个决定,就象许多民族的许多个人以后所作的决定一样(参徒4:11)。

  被上帝所拣选。eklektos(见彼前1:2注释)。虽然人类普遍拒绝了基督,上帝仍承认祂满足了作人类无罪替身的所有要求。

  宝贵的。因为所拥有的品质而“尊贵”,“珍视”,“贵重”。

5 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象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藉着耶稣基督奉献上帝所悦纳的灵祭。

你们。原文强调“你们自己”。

  到主面前。(3节)。或“不断来到”。 就像孩子经常会饥饿(见第2节),基督徒也会不断感到自己需要属灵的营养。基督徒每天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基督,上帝就赐给他新的福气。

  活石。使徒把用来指基督的词语(4节)用在信徒们身上。每一信徒都是一块活石,因为他与永活的基督联合。若没有与耶稣基督活泼的联络,没有人能度圣洁的生活(见约6:51,57;15:1-6注释),盼望永生(见约14:19注释)。

  建造。oikodomeō,基督曾用这个动词宣告建立基督教会(见太16:18注释)。作为大建筑师,基督将每一位真信徒都放在赎民教会的合适位置。这句经文也可译为“你们务要被建造”,强调基督徒顺服大建筑师上帝(见弗2:21,22注释)。

  灵。pneumatikos,“属灵的”。唯有献身荣耀上帝的人,才能建入赎民之殿。彼得在这里把教会说成是一个统一体;各人是通过献身而联合在一起。保罗也把教会称为圣殿(林前3:16;弗2:20-22)。

作圣洁的祭司。彼得在这里所说的是所有的基督徒都享有藉着基督,而不是藉着人中保的工作接近上帝的自由(见来4:16注释)。祭司的特点不仅是可以直接接近上帝,而且是圣洁的,与世界分别,有特殊的权利和义务。赎民将在一千年里作“上帝和基督的祭司”(见启20:6注释)。

藉着耶稣基督。藉着耶稣基督,我们接近上帝。藉着祂,我们的奉献才蒙悦纳。基督徒不需要人间的祭司将他的祭物奉献给上帝(见来4:16;10:19-22注释)。

奉献。基督徒既为祭司,就必须“有所献的”(参来8:3)。

上帝所悦纳的。献身的生活就是“上帝所悦纳的”(见诗51:16,17;罗12:1注释)“活祭”。圣经说到祂所悦纳的祭物还有颂赞(来13:15),行善和捐输的事(16节)。物质的奉献蒙上帝悦纳,是因为反映了奉献者的爱心和献身精神(见徒10:4;腓4:18)。

  灵祭。即以爱心和献身上帝的精神为特征的祭物,与仪式中只反映形式上顺从的祭牲不同。唯有“用心灵和诚实”(约4:23,24)敬拜上帝的,才能奉献“上帝所悦纳”的祭物。动机与态度考验一个人的真诚(见太20:15)。请比较该隐与亚伯所献的祭(见创4:4,5注释)。

6 因为经上说:看哪,我把所拣选、所宝贵的房角石安放在锡安;信靠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因为经上说。引自赛28:16的七十士译本。

  拣选。见彼前1:2;2:4注释。

宝贵的。见4节注释。因为上帝如此高度地尊荣了基督,所以人们拒绝或低估祂乃是很愚蠢的。

  房角石。akrogōniaios,“边角”,由akros(“最外面”,“边缘”),和gōnia(“拐角”,“角落”)所构成,指建筑物中最重要的石头,把根基与上面的建筑对准,并将墙与墙连接起来(见弗2:20注释)。

锡安。诗歌中对耶路撒冷的称呼(见诗48:2注释;参来12:22)。

  信靠。直译是“养成信靠的习惯”,即操练安静坚定的信心。

  祂。就是信靠耶稣基督,而不是彼得或任何其他人(见太16:18注释)。彼得在这里清楚地教导说,基督(而非彼得)乃是建造教会的房角石。

  羞愧。kataischunō(见罗5:5注释),这里所采用的形式是“蒙羞”之意

7 所以,祂在你们信的人就为宝贵,在那不信的人有话说: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祂在你们信的人就为宝贵。不顺从的人却以这块石头为耻。参彼前2:4,6。世人不论多么藐视基督,真信徒却以被称作基督徒为荣。顺从的人永远不必感到耻辱,因为他们灵宫的“活石”(5节),有耶稣基督为房角石。

  不信的人。与“信的人”形成对比。

  所弃的。见第4节注释。彼得在这里引用诗118:22。基督曾将这节经文用在自己身上(见太21:42-44注释;参徒4:11)。关于这里所说建造圣殿的历史事件,见《历代愿望》597,598页。

  房角的头块石头。参“房角石”(见第6节注释)。

8 又说:作了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磐石。他们既不顺从,就在道理上绊跌(或作“他们绊跌都因不顺从道理”);他们这样绊跌也是预定的。

  绊脚的石头。使徒所引用的是赛8:14。参保罗在罗9:32中对该节的引用。犹太民族被基督因信称义的信息绊倒了,以致将主钉在十字架上。主来本是要满足他们深深渴望平安的心。他们拒绝了上帝定意用来建立和巩固他们个人与民族的方法(参见本注释卷四第32,33页)。

跌人的。skandalon,“陷阱的支棍”,“陷阱的弹簧”,动物一旦触上就会弹起来关闭陷阱(见林前1:23注释)。拒绝耶稣基督的人可以说是签署了自己的死刑命令。

道理。就是圣经中所阐明耶稣基督的福音(见彼前1:23;2:2注释)。不顺从的人拒绝接受基督所提供的恩典。

  绊跌。基督来是要作人类得救的垫脚石,使他们与上帝和好,获得永远的快乐。但当他们拒绝的基督时 ,就“绊跌”了。这个结果不是“石头”本身的责任。见约3:19注释。

  预定的。上帝“预定”接受基督的人得救,和拒绝祂的人被定罪。藉着选择接受或拒绝基督,人类自愿站在一边或另一边,从而注定接受上帝为各方所定的命运。一个人如果选择拒绝基督,他就自动放弃了他得救的唯一方法(见徒4:12)。上帝已经宣布,凡不顺从的人都会被那块“石头”砸得稀烂(太21:44)。上帝已经“预定”了犯罪的结果。因而,当犹太通国拒绝基督时,他们民族的命运就确定了(见本注释卷四第30-36页;见林前1:23注释)。关于上帝的预见和预定,见约3:17-19;罗8:28,29注释。

9 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上帝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被拣选的族类。genos eklekton,“蒙拣选的种类”,“选民”。前面说的“房角石”也是被“拣选”的(eklekton,彼前2:4,6;参启17:14)。犹太民族曾蒙“拣选”作上帝在地上的代表(见本注释卷四第26,27页;见赛43:10注释),但是他们因不信和心地刚硬而丧失了优越的地位(见本注释卷四第30,31页)。彼得在这里宣布上帝已经把犹太民族的特权与责任转给了基督教会。基督教不是一个民族的群体,而是由世界各民族中选召出来的人所组成的属灵团体,是一个普世范围的大家庭(见加3:28注释)。肉身的以色列民原先的特殊地位已经取消了(见本注释卷四第35,36页)。

  君尊的祭司。引自出19:6的七十士译本(basileion hierateuma,见该节注释)。参启1:6注释。基督徒作为祭司,应当向上帝献上彼前2:5所提到的“灵祭”;他们还应把自己当作活祭献上(见罗12:1注释)。信徒的团体要完全奉献给上帝(见罗12:1注释)。他们不需要任何人作他们与上帝之间的中保,因为在上帝和人之间只有一位中保,就是耶稣基督(见来7:17;7:24-28注释;参来4:16)。

  圣洁的国度。正如上帝曾把犹太民族分别出来见证祂政权的原则(见申7:6注释),祂后来呼召基督教会成为“圣洁的国度”,作祂在地上的代表(见本注释卷四第35,36页)。

  属上帝的。peripoiēsis,“产业”,“财产”(见弗1:14注释)。参相关的动词peripoieō,“(为自己)获得”,“保存”。英语中的“peculiar”(特有的)意为“属于个人的”,“私有的”,“自己的”,来自拉丁语peculiaris(“某人自己的”,“属于某人的”,“特殊的”)。“peculiar” 在口语中表示“奇怪的”或“古怪的”。 希腊词语peripoiēsis并没有直接表达彼得对于上帝子民的这种看法(见申14:2注释)。“属上帝的子民”见出19:5;申7:6;玛3:17注释。基督已经拥有了教会。祂在特殊的意义上视教会为祂所买来的产业(见徒20:28;弗1:14注释)。

  宣扬。直译是“到处传扬”。

  黑暗。圣经说“幽暗世界”(弗6:12)和“暗昧的行为”(罗13:12)是“无益的”(弗5:11)。上帝的子民不应“在黑暗里”(帖前5:4),因为他们已经从黑暗里被召出来了(见约1:5注释)。

  奇妙。“绝妙的”,“惊人的”。

光明。指真理(太4:16;路11:35)和住在其中之人(太5:14;徒13:47;弗5:8)。耶稣基督(见约1:4,5,9;8:12)和天父(约壹1:5)是众光之源。真理的光驱散了无知的黑暗,所以光就成了圣经中表示上帝临格和引导的象征(见约1:4,7)。

  美德。aretai(“完美”,“优点”),强调这些品质在行为上的活跃表现。这里指上帝荣耀的品德,丰盛的慈爱和拯救罪人的恩典(见出34:6,7)。上帝接纳教会为祂特别的产业,是要信徒们在生活中反映祂品德的宝贵特性,并向众人宣扬祂的恩慈与怜悯。基督徒应该藉着基督化人格的魅力和基督化同情的行为,向世界彰显上帝,象耶稣所作的那样(见林后2:14-16注释)。

10 你们从前算不得子民,现在却作了上帝的子民;从前未曾蒙怜恤,现在却蒙了怜恤。

  从前。特别是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作“属上帝的子民”的时期。

  算不得子民。使徒解释何2:23,将之用在外邦基督徒身上。他不会这样称呼犹太藉基督徒,因为他们的祖先多世纪以来都是上帝的子民。他在这里所说的“子民”,后来他说他们是从偶像崇拜中悔改的(彼前4:3,4)。保罗也把何西阿2:23用于外邦人的蒙召(见罗9:25,26注释)。

  上帝的子民。如果没有基督,所有的人,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都是没有希望的(见第9节注释)。但当他们成为上帝国度的公民时,他们就加入了“圣洁的国度”。他们的任务就是在世人面前彰显他们夫子的荣耀(见第9节注释)。

  未曾蒙怜恤。当以色列人仍为上帝的选民时,外邦人可以通过加入以色列而得到上帝的怜恤。但现在犹太人若得到上帝的怜恤,就要离开犹太教而加入基督的教会。古时,以色列是上帝的怜恤流往世界的渠道;今天,教会则是上帝怜恤的渠道。

  蒙了怜恤。就是藉着上帝所指定的媒介让“怜恤”流往世人。

11 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劝你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

  亲爱的弟兄啊。agapētoi,源于agapē,强调无私而理智的爱(见太5:43注释)。

  客旅。paroikoi,“侨民”,即不享有公民的权利外来移民(见弗2:19注释;参彼前1:1,17)。

寄居的。parepidēmoi,“旅居者”,“外人”,“流亡者”(见彼前1:1注释;参来11:13)。

劝。或“恳劝”。

  禁戒。基督应当在道德败坏的世界中保持没有“瑕疵”或“玷污”(见弗5:27)。他们应当避免与一切恶习和恶行接触。所以他们与世上的“客旅”和“寄居的”不同。他们要远离世界的罪中之乐,献身于属灵的事。

  肉体的。sarkikos,或“情欲的”(见林前3:1注释)。

  私欲。epithumiai,“愿望”,“渴望”,“情欲”(见约8:44;罗7:7注释;参太5:28注释)。

灵魂。psuchē(见太10:28注释),这里指人类的高等机能,就是良心与意志(参彼前1:9,22)。

  争战。strateuō。残余的罪恶倾向不断地在基督徒心中发动争战,直到基督的恩典赐他能力抵制与灵魂争战的“肉体的私欲”(见罗7:21-25注释)。

12 你们在外邦人中,应当品行端正,叫那些毁谤你们是作恶的,因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在鉴察(或作“眷顾”)的日子归荣耀给上帝。

  品行。见彼前1:15注释。

  端正。kalos,“高尚”,“善意”。基督徒的品格对未信之人的影响,应当证明基督徒生活方式的崇高价值。真基督徒无私,忍耐,勤劳,规矩的生活与一般未悔改之人散漫的习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外邦人。ethne,“各民族”,这里不是指非犹太人,而是喻指非基督徒,因为彼得这封信主要是写给外邦信徒的(彼前4:3,4)。犹太人用希伯来文《旧约》的词汇goy,和它在希腊文《新约》中的同义词ethnos指“民族”。二者通常都这样翻译,有时也指希伯来民族(如在创12:2;出19:6;33:13;结37:22;路7:5;23:2;约11:43-52;徒26:4中),但更多地是指周围的外邦民族(利20:23;申4:27;王下18:33;耶5:15;25:31;结6:8;启2:26;以及《新约》中几乎所有的“外邦人”)。其复数形式goyim和ethnē不仅指全体外邦民族,也指是外邦人的个人(徒10:45;13:42,48;弗2:11;3:1)。因此就自认高过非犹太各民族的的犹太人而言,ethnē带有贬低下等人和异教徒的意思(见太2:15注释)。

  犹太籍的基督徒习惯上把“以色列人”与上帝立约的子民等同起来,认为外邦人“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并且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上帝”(弗2:12)。所以他们自然不愿意用“以色列人”来指外邦的信徒,而在他们离开异教并加入基督教会之后,不再视他们为外邦人(林前12:2;弗2:11)。

  这一事实说明了我们为什么会发现保罗和彼得都用ethnē来区别外邦人与基督徒,而不是区别非犹太人与犹太人。保罗曾责备哥林多的基督徒原谅了一件“连外邦人中也没有”(林前5:1)的罪行,并将这些基督徒(“你们”)与“祭鬼”(林前10:20)的“外邦人”(“他们”)相对照。在本节中,当彼得要求这些从前的外邦人要“在外邦人中品行端正”的时候,也用了第三人称和第二人称。他显然不愿意把这些“从前算不得上帝的子民,现在却作了上帝的子民”(彼前2:10)的人说成是“外邦人”,特别是由于他们现在已经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了(9节),是以色列圣约应许的继承人。

  作恶的。基督徒曾遭到外邦人的误解,被指控为不忠于国家和扰乱治安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唯一的辩护就是过一种连异教徒都钦佩的无可指摘的生活。

看见。或“仔细观察”。使徒希望当外邦人观察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时,他们中的许多人会被引导采纳这种方式(见林前4:9;来10:33注释)。

好。kalos,在本节的前面译为“端正”。 信徒作为基督的代表,不仅应以道德端正著称,而且要对同胞的福利表现出实际的关心。如果一个人的宗教经验是真的,就必在“好行为”中表现出来(见太7:16-20;雅3:11-18注释)。

鉴察。episkopē,可能是指外邦人观察教会信徒的“好行为”,或指上帝在审判时审查人的记录。基督徒人生的宗旨之一就是显示上帝的品格,从而使外邦人思考自己与上帝的关系,所以第一种解释可能比较符合上下文。通过“监察”真基督徒高尚的品格,外邦人将有充分的理由“归荣耀于上帝”。外邦人归荣耀给上帝的最好办法,就是顺服祂的恩典和祂改变品格的大能。

归荣耀给上帝。就是承认他们在基督徒的生活中看见了上帝的智慧和能力。彼得可能回忆起耶稣所说过的话(见太5:16注释)。

13 你们为主的缘故,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

  为主的缘故。基督徒履行公民的义务不应是出于惧怕刑罚,而是因他的主在地上时的教训和榜样。耶稣服从民事的法规,甚至是不公正的法规,而没有对抗已经确立的权威(见太22:21;26:50-53注释)。

  顺服。直译是“永远顺服”。

  人的一切制度。只要不违反原则,基督徒就应该发自内心地顺从他所处社会的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彼得在这里视各种形式的政权为人所设立的机构,而不象保罗在《罗马书》13章中那样,强调地上的执政者行使权柄是出于上帝的许可。他强调政府权柄属世的一面。基督徒不可用武力来对抗已经确立的权威。

  在上的。直译是“具有管辖的”。

14 或是君王所派罚恶赏善的臣宰。

  君王所派。低级官员也应当顺服,因为他们是国王所委派的。而国王的统治则是上帝所许可的,为了维持治安(见但4:17注释)。

  罚。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指止动乱(见罗13:3,4注释)。基督徒不应该为难维持治安的人。

赏。参彼前1:7注释。官员的责任不仅是制止罪恶,还要鼓励为社会福利做出贡献的人与事。

臣宰。总督,省长,也泛指一切低级官员。

15 因为上帝的旨意原是要你们行善,可以堵住那糊涂无知人的口。

  因为。彼得现在介绍基督徒顺服当局的基本理由。

  上帝的旨意。基督徒的顺从不是因为惧怕刑罚,而是上帝要他这么作。

行善。或“示范”。

  堵住口。制止批评的最好方法就是不给它提供机会。

  糊涂。或“愚昧”。他们诬告基督徒是“作恶的”人(彼前2:12)。

16 你们虽是自由的,却不可藉着自由遮盖恶毒(或作“阴毒”),总要作上帝的仆人。

  虽是自由的。即行动象自由人。基督徒顺服权柄(13节),不象没有思想的奴隶,而是出于自己的理性和判断,作在基督里的自由人

  自由。即出于理性的行动自由。

  遮盖。喻指“藉口”。基督徒不可滥用他的自由,或利用他作为守法公民的名声。基督徒的自由绝不能免除他作为公民对于合法当局的义务(参林前6:12;10:23)。

  恶毒。kakos(见第1节注释)。

  仆人。或“奴隶”。 基督徒作为上帝的仆人要顺服上帝。世人有充分的权利指望他实行自己的信仰,并认定凡他所作的都是上帝所认可的。所以基督徒的品行涉及到上帝的声誉。他绝不要给人以口实,认为上帝的行为标准低于非基督徒所普遍接受的标准。

17 务要尊敬众人,亲爱教中的弟兄,敬畏上帝,尊敬君王。

  尊敬众人。即无论他们的是什么职位。要尊敬每一个人,不一定因为他的身份人,还要考虑到他的职位。

  亲爱。本节的“亲爱”,“敬畏”和“尊敬” 都有持续的意义,强调基督徒态度的一致性,从而堵住了无知之人的口(15节)。

  教中的弟兄。即基督的信徒。

  敬畏上帝。见诗19:9注释。

  君王。见第13节注释。

18 你们作仆人的,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顺服主人;不但顺服那善良温和的,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顺服。

  仆人。oiketai,“家奴”(见罗14:4;弗6:5-8注释)。

  顺服。或“不断顺服”(见弗6:5注释)。

  主人。despotai(见路2:29;徒4:24注释),强调对奴隶的绝对主权。因为早期教会的许多信徒在人身上受到俗世主人的约束,所以教会领袖们认为有必要根据现实,而不是根据理想来处理奴隶制的问题(见申14:26注释)。基督徒奴隶应该表现出信实、忠诚、谦卑、忍耐和宽恕的精神,从而赢得主人的好感和善待。

  善良。agathos,指道德上的“善良”。

  温和。epieikēs,“公正”,“通情达理”,“温柔”。彼得在这里反映了基督福山宝训中的勉言(见太5:43-48注释)。

  乖僻的。直译是“弯曲的”,这里喻指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乖僻的心思”。服侍善良而通情达理的主人可能并不难,但是忠心服侍乖僻刚愎的主人则需要基督徒很大的忍耐。然而主人“乖僻”并不是仆人无礼或违抗的藉口。基督徒奴隶每天都面对复杂的环境。他往往需要为他主人的偶像崇拜作准备,或提供有害的饮食,目睹败坏的娱乐。但基督徒奴隶仍要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19 倘若人为叫良心对得住上帝,就忍受冤屈的苦楚,这是可喜爱的。

  为叫良心对得住上帝。圣灵所启迪的良心在履行日常职责的时候总把上帝摆在面前。信徒不断地意识到上帝的的临格,就能与上帝合作而过得胜的生活,战胜生活中的一切艰难困苦。

  忍受…苦楚。或“在苦楚之下继续忍耐”。在人生的一切痛苦经验中意识到上帝的同在,就会产生勇气和安详。

冤屈的。或“不公正的”。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忠实的基督徒奴隶,也适用于一切受到冤屈和误会的信徒。受苦的基督徒既知道上帝监察一切而且判断公正,就会象他的夫子基督那样勇敢地忍受冤屈(见太5:10-12注释)。

可喜爱的。charis,“恩典”,这里指“可接纳的”(见约1:14;罗1:7;3:24;林前1:3注释)。参见主对charis的使用:“有什么可酬谢的呢”(路6:32)?基督徒奴隶要保持对专横“乖僻”(彼前2:18)主人的忠诚,需要有大量上帝的恩典。上帝悦纳信主之仆人的献身,赐给他属天的资源来减轻他的担子。

20 你们若因犯罪受责打,能忍耐,有什么可夸的呢?但你们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这在上帝看是可喜爱的。

  犯罪。直译句是继续对上帝或人“犯错误”。 身为基督徒的仆人如果拒绝作一名顺从的奴隶,就不但违背了他地上主人的愿望,也违犯了上帝的命令。他基督徒的声誉因而在外邦人中受到了贬损,并且在上帝的眼中他的行为就不是可喜爱的(charis,见第19节注释),不值得祂所悦纳的了。

受责打。kolaphizō,“打耳光”,“拳击”。

有什么可夸的呢。直译是“有什么功劳呢?”

  能忍耐。即知道身为奴隶的他因缺少对地上主人的忠诚而该受惩罚。

  可喜爱的。charis,或“值得感谢的”(见第19节注释)。基督徒奴隶决不要懒惰,懈怠或不忠实。外邦奴隶常为此而受到刑罚。上帝有办法补偿忠心信徒为公义所受的苦楚。祂关怀的温暖保证维持着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21 你们蒙召原是为此;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

  蒙召。即基督徒已经“蒙召”行善,并且在必要时还会因行善而受苦。一个仆人或信徒,有时欣然执行对他的要求,反而会受到辱骂,但他应毫无怨言地忍受辱骂。

  基督也…受过苦。尤其是在祂受审和被钉十字架的时候(见23节)。祂受苦是不公平的,因为祂从来没有作过一件该受惩罚的事(见22节)。祂品格的高尚,是与祂自幼就受的剧烈痛苦成正比例的(见来2:10,18;4:15注释)。在越发强烈的不公正待遇面前,基督表现出为义受苦的完美榜样(参太5:10-12注释)。祂面对恶毒的辱骂和讥讽,毫无报复之念。祂以宽宏之爱对待人的卑鄙。祂忍受了苦楚,坚信上帝会使万事互相效力,以成就益处(见罗8:28;彼前2:19注释)。

  为你们。或“为我们”。上帝的旨意是要让救主的慷慨受苦成为祂每一个儿女效法的榜样。基督完美的生活,祂在苦难与死亡的熔炉中所受的熬炼,是上帝解决整个罪恶问题的办法。但彼得在这里所讨论的主要不是赎罪,而是基督在受苦时所表现忍耐和坚强的崇高榜样。

  榜样。hupogrammos,直译是“字帖”,供书法临摹所用。基督已经提供了忍受苦楚的榜样;基督徒应当忠实地效法,就象学生在一张白纸上临摹眼前的字帖一样。

  跟随。直译是“紧紧跟随”,即亦步亦趋。

  脚踪。如人在松软的土地上行走时可能留下的脚印。

22 祂并没有犯罪,口里也没有诡诈。

没有犯罪。引自赛53:9。关于基督的无罪,见本注释卷五第918页。

口。基督的思想是纯洁的,所以祂口里就没有“诡诈”。“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太12:34)。

  诡诈。或“欺骗”(见第1节注释)。基督的话绝无谎言。祂没有找借口来减轻自己的不适和痛苦。参启14:5。

 23 祂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

  被骂。或“被辱骂”。

  不还口。基督不屑于报复或以恶报恶。因为第二个错误不可能使第一个错误变得有理。基督的榜样显示了使不和的人最终和解的唯一精神。当保罗说“爱是永不止息”(林前13:8)时,他所看到解决人类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基督的榜样。

  受害。彼得想到了在他的主在受审和处死时所遭受可怕折磨,以及基督对迫害祂的人没有任何怒骂责备。

  将自己交托。“自己”是译者外加的。不知道希腊原文究竟是指基督将祂自己,或祂的事业,或逼迫祂的人“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基督在十字架的祈祷“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可能暗示了上面的第三种可能性。当逼迫者辱骂并虐待基督时,祂一言不答。

  审判。参约5:22,27,29。

  公义。审判,即使是对恶人的审判,也必须符合上帝公义怜悯的本性(见罗3:26;启15:3;16:5,7;19:11)

24 祂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因他受的鞭伤,你们便得了医治。

祂。或“祂亲自”。使徒穿插了耶稣基督代人所作的牺牲,作为永远值得强调的事实,但他本节的重点还是指出耶稣在嘲笑和试炼下的英勇榜样(见第23节注释)。

  木头。xulon,直译是“木材”。一般表示“木头” 的词(dendron)在《新约》中不表示十字架。在彼得看来,十字架是犹太祭司制度中祭坛的原型。

亲身。参来10:10。

  担当。或“拿掉”,“除去”(参来7:27;9:28;13:15)。罪归给了基督(见赛53:3-6;林后5:21注释),为的是公义可以归给人类(参《历代愿望》25页)。基督在十字架上担当人类的罪,从而免除了他们的刑罚,因为祂已经代受了(见来9:26注释)。祂是替人而死的,因为祂为别人的罪而受了刑罚(见来9:28注释)。“祂作了挽回祭……为普天下人的罪”(约壹2:2)。

  我们的罪。基督自己并没有罪(林后5:21),却来担当我们的罪(太1:21;约1:29;林前15:3;加1:4;参《历代愿望》25页)。

  死。apoginomai,“从人心中消除”,“离开”。基督之死不仅是要宽恕人过去的罪。祂在地上的使命是要在人的生命中最终清除一切罪恶的行为。祂来把自己的百姓“从罪里”救出来(见太1:21注释;参约壹1:9注释)。

  在义上活。就是符合公义的原则。

  鞭伤。彼得再次引用赛53:5。

  医治。耶稣基督来“医好伤心的人”(路4:18;诗147:3),和所有身体和灵性上(见可2:5,10注释)“需医的人”(路9:11)。

25 你们从前好象迷路的羊,如今却归到你们灵魂的牧人监督了。

迷路的。或“不断流浪的”。使人“迷路”的乃是撒但(启12:9;20:3,7-9)。

羊。见赛53:6注释。耶稣是好牧人(约10:11-16;来13:20)。祂为祂的羊舍命(约10:15,16)。

归到。希腊文是epistrephō,“转身”,“醒悟”,常译为“回转”(路22:32;约12:40;徒3:19;雅5:20)。未信的人转离了上帝,到悔改的时候他们转身面对自己的上帝。

你们灵魂。或“你们”(见来13:17注释)。迷路的羊有永远失丧的危险;牧师和教会所有其他的职员都应有丰富的恩典和个人经验,找回迷失的信徒,重归大牧人。

  牧人。poimēn,除了在弗4:11中译为“牧师”之外,其他地方皆译为“牧人”。关于poimainō(“作牧人”)一词,见徒20:28注释。该词暗示基督对祂羊群的温柔关怀和保护(见约10:11)。在地下墓穴的墙壁上,早期的基督徒艺术把耶稣刻画成牧人。

  监督。episkopos,或“监管人”,“监护人”(见本注释卷六第26,38页;见徒20:28注释)。

(选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