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60彼得前书 > 正文

彼得前书 03--SDA圣经注释

第 三 章

提要:1 保罗有关夫妻相互间责任的教导。8 他劝所有的人都同心相爱,14 忍受逼迫。19 他还宣扬了基督对上古世界的恩惠。

1 你们作妻子的要顺服自己的丈夫;这样,若有不信从道理的丈夫,他们虽然不听道,也可以因妻子的品行被感化过来;

作妻子的。彼得在这里确认了保罗有关基督徒家庭道德规范的教导(见弗5:22;多2:5注释)。

要。身为基督徒的妻子应该在言行上尊重自己的丈夫(见创3:16;弗5:22,25注释)。

  顺服。或“不断顺服”。

  自己的丈夫。彼得在这里强调婚姻的独特关系。信主的妻子必须始终怀着基督化的精神,即使丈夫不信的人,也要与他和睦相处。她的基督徒誓约并不解除她以前与异教丈夫的婚约。

  若有。指不信的丈夫。

  不信从道理。就是不接受和顺从福音。常有作妻子的接受了耶稣基督的真理,她的丈夫却拒绝和反对。但只要丈夫愿意与她同居,作妻子的基督徒就不应谋求摆脱婚姻的约束(见林前7:12-15注释)。她应该继续与丈夫同住,作他的妻子顺服他,盼望和祈愿她敬虔的生活会引他归向救主。

  不听道。直译是“一言不发”,“不说话”。希腊原文的结构表明,这里的“道” 和本节上面的“道理”不同。它不是指福音的信息。鉴于言行是信主的妻子争取她们不信的丈夫的方法,这里的“道”显然是指劝说。有时信主的妻子可能会进行辩论,试图通过逻辑证据来说服她的丈夫。一般来说,这不是争取不信丈夫的最好办法。挑剔和争辩的精神不符合基督的精神和方法。

  品行。anastrophē(见彼前1:15注释)。安静自制,温柔圣洁而舍己的生活,能提供无可辩驳的证据,通常比唠叨和争辩更为有效。

感化过来。就是信从基督。

2 这正是因看见你们有贞洁的品行和敬畏的心。

  正是因看见。直译是“当他们仔细观察的时候”(见彼前2:12注释)。

  贞洁的。或“纯洁的”(见提前5:22注释)。身为基督徒的妻子,其全部生活的品味和情趣要有所克制。她要在凡事上表显出端庄正派。

  品行。见第1节注释。

  敬畏。即对上帝存圣洁的敬畏(见彼前2:17,18;诗19:9注释)。本节可以译为:“仔细观察了你们的品行,以及纯洁的敬畏上帝之心”。

3 你们不要以外面的辫头发,戴金饰,穿美衣为妆饰,

  辫头发。彼得在这里引用了古代“装饰”中动机不“贞洁”的一个例子(见第2节注释)。在彼得时代的希腊罗马世界中,复杂而耗时的发型成了财富与时尚的标准,其动机显然是希望自己引人注目,这不符合基督教的基本原则。见提前2:9注释。

  戴金饰。罗马帝国时尚的女子要佩戴许多炫丽的戒指,手镯和脚镯。这样的“戴金饰”与基督徒端庄简朴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穿美衣。可能是指为应付各种的社交场合而一天换几次衣服的时尚。喜爱购置大量的衣服乃是诱惑各世代男女的一个陷阱。本来可以用得更有利于消费者和接受者永久利益的金钱,往往浪费在外表的装饰上。

妆饰。kosmos,(见赛3:16-24;提前2:9,10注释)。英语中的“cosmetics(化妆品)”就来自希腊词kosmos。基督徒女子不宜盛装打扮以引人注意。她最大的魅力应该是她的基督徒品行(见彼前3:2注释)。

4 只要以里面存着长久温柔,安静的心为妆饰;这在上帝面前是极宝贵的。

里面。内在的人格,真正的自我(罗7:22;林后4:16;弗3:16)。

存着。内在的品性和人格。。花时间以基督化的品性装饰品格,比花大量时间装饰身体的外表有益多了。

  长久。这不朽的品格就是义袍,是基督应许赐给凡因信接受祂并求祂引导之人的(见太22:11;启3:18注释)。这是上帝希望为人妻的基督徒所应有的装饰。它比其他任何事物更能使她和她的信仰得到她不信的丈夫和朋友们的好感。

  温柔。praüs(见太5:5注释)。基督徒女子谦逊的朴实与那些用触目的发型,眩丽的装饰和时髦的衣服张扬自己,引人注目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安静。基督徒的安静不在于时尚的改变,而在于基督。祂“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都是一样的”(来13:8)。与祂交往比与易变的人交往更有价值。

  心。即心思意念。

  极宝贵的。金饰和华服的物质价值与真正悔改之人的永恒价值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5 因为古时仰赖上帝的圣洁妇人正是以此为妆饰,顺服自己的丈夫,

   仰赖。elpizō,“盼望”。这些敬虔的妇人们将她们的盼望寄托在上帝的应许上,以求得到承认和安全。她们的愿望与上帝对她们的计划是一致的。

妇人。或“妻子”。

正是以此。就是装饰品格。

  妆饰。就是“温柔安静的心”(见第4节注释)。

  顺服。她们不想以违背婚约来解决婚姻问题。许多信主的妻子无疑在家庭中面对极其困难的处境,但她们以基督化的温柔精神坚定地应付这些环境,得到了上帝的悦纳。她们无怨无恨地忍受了试炼。

6 就如撒拉听从亚伯拉罕,称他为主。你们若行善,不因恐吓而害怕,便是撒拉的女儿了。

  撒拉。这里把亚伯拉罕的妻子说成是一切敬虔妻子的先祖,和放心效法的榜样。

  称他为主。撒拉尊敬亚伯拉罕,在家中服从他的领导(见创18:12注释)。

  你们若行善。作妻子的基督徒要在家里和其他地方效法撒拉温柔谦逊的榜样。这种行为使女基督徒有资格成为撒拉的“女儿”,正如有信心的男人表现出的他们属灵祖先亚伯拉罕的品性那样。

害怕。ptoēsis(参箴3:25七十士译本)。作妻子的基督不要因一些令人害怕的处境而烦恼。这种处境有时来自不信丈夫的态度,有时起因于教养儿童的问题,有时是因不信的朋友和邻居的恶意引起的。不管这些问题是什么性质,作妻子的基督徒都要保持“温柔安静的心”(彼前3:4)。生活的问题促使她与主更加亲近,而不使她灰心。

女儿。或“孩子们”。参保罗关于亚伯拉罕是我们属灵祖先的教训(见罗4:11;加3:7注释)。

7 你们作丈夫的,也要按情理(原文作“知识”)和妻子同住;因她比你软弱(“比你软弱”原文作“是软弱的器皿”),与你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所以要敬重她。这样,便叫你们的祷告没有阻碍。

  也要。使徒现在讲述丈夫的责任。上帝对作丈夫的基督徒所期望的,并不少于祂对作妻子的基督徒所有的期望。

  按情理。即周到体贴,聪明无私地履行婚姻的一切责任。作妻子的基督徒应该尊她的丈夫为一家之长,但丈夫不可滥用他的权利。作丈夫的基督徒既认识了上帝的爱,就不可凌驾于妻子之上,对她作出不合理的要求(见林前7:2-5注释)。

  比你软弱(原文作“是软弱的器皿”)。即与男人相比。“器皿”在这里指“人”。

  一同承受。在上帝眼中,男女是平等的。他们都是永生国度的继承人。

生命之恩。就是永生的恩赐,上帝大爱的结果(见约3:16注释)。

敬重。即“尊敬”。

  祷告没有阻碍。凡不以基督徒的敬重对待妻子的丈夫,不要指望上帝会答应他的祈祷(参太18:19)。上帝始终不能赐福给那些无理,自私,残暴地对待妻子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受亏待的妻子向上帝的恳求抵消了她丈夫伪善的祷告。

8 总而言之,你们都要同心,彼此体恤,相爱如弟兄,存慈怜谦卑的心。

  总而言之。彼得的信是写给全体基督徒的(彼前2:1-17),特别作仆人(彼前2:18-25),作妻子(彼前3:1-6)和作丈夫(7节)的基督徒。现在他接着劝勉全体基督徒。

  都。即小亚细亚“散住寄居的”(见彼前1:1注释)所有信徒。从广义上讲,是指各世代各地所有的基督徒。

  同心。homophrones,“和谐”,“团结”。信徒的和谐和统一行动的前提,是在基本信仰和教会的目标方法上有根本的一致。但一致并不要求在所有的细节上都完全一样。只要人们有思考的能力,就必然会在细节问题上有分歧。然而尽管有这些分歧存在,大家仍能在原则和工作方针上达成共识。实际上,同心主要指心意,而不是指思想。如果真正合作的愿望克服了骄傲的精神,那么尽管有观点上的分歧,基督徒们还是能够和谐同工的。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就减少了,真诚友谊的纽带会把大家联合起来(见约17:21;罗12:10,16注释)。

  体恤。sumpathēs,“同受苦难”。见林前12:26注释。

  相爱如弟兄。见彼前1:22注释;参太5:43-48注释。

  慈怜。eusplagchnoi,“富于同情心”,“软心肠”。见弗4:32注释。

  谦卑。有文本为“有礼貌”。见太11:29;罗12:16;林后12:21注释。

9 不以恶报恶,以辱骂还辱骂,倒要祝福;因你们是为此蒙召,好叫你们承受福气。

  不…报。直译是“不回报”。

  以恶报恶。见太5:39;罗12:17;帖前5:15注释。

  辱骂。或“漫骂”(见彼前2:23注释)。

  祝福。见罗12:14注释。

  因你们是为此蒙召。上帝呼召我们成为基督徒,是要帮助别人,而不只是使我们自己蒙福。真正的基督徒自然会设法给别人带来福气。见太5:43,44注释。

  承受福气。一个人最大的福气就是成为别人的福气。上帝永恒国度的居民都有让他人分享自己幸福的习惯。在完美的宇宙中,每一个生灵唯一所关心的是他人的幸福。

10 因为经上说:人若爱生命,愿享美福,须要禁止舌头不出恶言,嘴唇不说诡诈的话;

  人若。直译是“凡愿意”。这就是感动上帝伟大慈心的精神(见约3:16注释),并且将表现在祂的子民身上(见太25:40注释)。使徒从本节开始(彼前3:10-12)引用诗34:12-16(见该处注释)。真信徒会在人生的一切困难中(见彼前2:12-20)愿意过一种丰满而有价值的生活,给别人带来福气。

  爱生命。彼得所引用的,是希伯来语的诗34:12,直译为“在生命中得到快乐”,指的是今生。见太10:39注释。

  享美福。即带来真正满足的日子。

  禁止舌头。考虑不周的卤莽话语曾破坏了有多少友谊和美好的事业啊!卡尔文·柯立芝曾说:“给我带来伤害的话,我自己都说过”。凡觉得难以“禁止舌头”的人,可以将诗141:3作为他自己的祷告。详见箴15:1,28; 7:27,28;18:21;29:11;雅1:19,26;3:2-18注释。

  诡诈。见彼前2:1,22注释。

11 也要离恶行善;寻求和睦,一心追赶。

  也要。在两条劝戒之后是四条劝勉。

  离恶。即不要对别人作恶。基督徒要避免伤害别人。

  行善。即对别人行善。基督徒要千方百计说有益于别人的话(10节),并尽量为别人行善(11节)。

  和睦。见耶6:14;来12:14注释。

  追赶。或“追求”。 需要积极追求,以维护和睦。

12 因为,主的眼看顾义人;主的耳听他们的祈祷。惟有行恶的人,主向他们变脸。

  因为。彼得在这里介绍基督徒离恶行善的理由。

  主的眼。参诗33:18;来4:13。

  义人。即遵从11节劝诫的人。

  主的耳。上帝不仅看顾那些选择侍奉祂的人,而且倾听他们祈求“行善”的恩典,以及未能“行善”时祈求怜悯。

行恶。邪恶是他们的生活特征,表明他们是恶人。那些伤害别人的人,不能指望上帝帮助他们。

变脸。上帝会阻挡毁谤他人之人的道路,并制止他们(见太6:15注释)。

13 你们若是热心行善,有谁害你们呢?

热心行善。热心行善使不信的人没有任何理由诬告和虐待基督徒(参罗8:33-35)。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反对了。连基督也受过诬告和虐待。跟随祂的人肯定不会受到比祂更好的待遇(见约15:20注释)。

有谁害你们呢。一般来说,热心行善的人会得好报。

14 你们就是为义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吓(“的威吓”或作“所怕的”),也不要惊慌;

  就是。或“然而即使”。

  为义。见太5:10,11;彼前2:20注释。将有逼迫临到,信徒们要作好预备。

  有福的。makarios,(见太5:3注释)。

  人的威吓。即他们要恐吓你们。这句话也可解释为“不要让他们恐吓你们”。基督徒“得救的盼望”是抵挡致命打击的“头盔”(帖前5:8),为使他们相信上帝的能力会拯救祂的子民脱离恶人的计谋。

  惊慌。tarassō,“混乱”“忧愁”。基督用这个词劝勉祂的门徒说:“你们心里不要忧愁”(约14:1)。我们决不可忘记上帝稳坐在宇宙的宝座上,手里掌管着所有献身之人的事务(参罗8:31)。有的文本没有 “也不要惊慌”。

15 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心里。耶稣基督作为神圣的朋友和保守者的临格,确保信徒平安快乐,永不失败。见加2:20注释。

 主基督。有文本为“主上帝”。说明赛8:13中的耶和华就是耶稣基督。关于基督的神性,见本注释卷五第917页。

为圣。或“尊敬”,“奉献”。本节前半部分引自赛8:13。

  盼望的缘由。基督徒的盼望是以耶稣基督为中心的(提前1:1)。这盼望是喜乐的泉源(罗5:2;罗12:12),因为它包含着永生的应许(多1:2;多3:7)。不住勤奋地学习明白上帝的旨意,是信徒品格改进的唯一途径。我们应当“在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彼后3:18;见弗4:13;腓1:9;西1:9,10;见弗1:17注释)。教会的信徒应当以智慧而有说服力的方法向诚实的人传达他们的信仰。事实上,信徒们必须作好准备迎接世界上最聪明之人的挑战。真理是合情合理的,决不怕真相的披露。

  温柔。如果采用傲慢辩论的方式,真理可能被拒绝。真理的目标是使人基督化。但如果不用基督化的方式传达真理,真理就会失去吸引力。

敬畏。就是敬畏上帝(见诗19:9)。

的心。在我们向别人传达真理之前,自己必须明白真理。而且当基督徒越来越理解耶稣基督的真理时,他们的生活方式就会越来越反映他们主的品格。我们如果要使自己为真理所作的见证产生效果,就必须在我们的生活中实行基督教的原则。人们判断一个教会,往往不是根据其神学理论,教牧人员的讲章,而是根据信徒们在言行上所自然作出的见证。

回答。apologia,“辩护”(见林前9:3注释)。有见识的人应该能说出他们信仰和行为的理由。

16 存着无亏的良心,叫你们在何事上被毁谤,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诬赖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自觉羞愧。

  存着。或“保持”。

  良心。suneidēsis,直译为“自我意识”,暗示内心了解自己的思想(见罗2:15注释)。别人的尊敬和自尊都只能建立在“无亏的良心”上。

  毁谤。见彼前2:12注释。

  诬赖。epēreazō,“漫骂”(参太5:44;路6:28;见彼前2:12注释)。

  在基督里。即符合基督教的原则。.

品行。anastrophē,见彼前2:12;见彼前1:15注释。

羞愧。受到毁谤的圣徒高尚的品行证明控告他们的人是说谎的。

17 上帝的旨意若是叫你们因行善受苦,总强如因行恶受苦。

  上帝的旨意。制造苦难的是撒但,而不是上帝(见伯42:5;诗38:3;39:9;雅1:2-5,13注释)。但是上帝知道为了品格的发展,什么时候吸需要苦难,于是祂允许苦难临到(见来2:9;彼前2:19注释)。

  行善。参彼前2:12,20。

18 因基督也曾一次为罪受苦(有古卷作“受死”),就是义的代替不义的,为要引我们到上帝面前。按着肉体说,祂被治死;按着灵性说,祂复活了。

  基督也。这封书信的收信人当时要么正在经受逼迫,要么即将面临逼迫(见彼前3:14-17;4:12-16,19)。鉴于“基督也曾一次……受苦”(彼前3:18),彼得鼓励他们不要以这“火炼的试验”为没听过的“非常的事”(彼前4:12)。他们有权利“与基督一同受苦”,在受苦中与他们的夫子亲密交往(彼前4:13;参约15:20)。祂已经给他们留下了如何忍受苦难的榜样(彼前2:20-23)。

  况且基督藉着苦难而得胜(见彼前1:11;4:13;5:1)。祂光荣地从死里复活了(见下面“复活”和21节注释;参彼前1:11;5:1)。祂升到高天,“众天使和有权柄的,并有能力的”“都服了祂”(彼前3:22)。基督警告祂的门徒会遇到“苦难”, 但祂接着说:“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16:33)。祂藉着苦难而得胜乃是他们在前面“火炼的试验”中获得胜利的保证。

  彼得警告他的收信人不要故意招惹苦难(彼前2:20;3:16,17;4:15),而要确保自己受苦是“为义”(彼前3:14),“为行善”(彼前3:17;参彼前4:14)。同样,基督是“为(我们的)罪受苦,就是义的代替不义的”(彼前3:18;参彼前2:24)。祂平白无辜地遭人辱骂,所以那些逼迫基督和祂门徒的人该受与他们的罪相称的刑罚。这封书信的读者可以确信,到了一定的时候,上帝会审判逼迫他们的人,并按他们所行的报应这些人(彼前4:5,17,18)。信徒有基督的榜样。祂曾“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彼前2:23)。他们象基督一样是无辜的,可以确信终必伸张正义。

有鉴于此,彼得的读者不要因作基督徒受苦而“羞愧”(彼前4:16),“倒要欢喜”,因为“在祂荣耀显现的时候”他们“也可以欢喜快乐”(彼前4:13)。他们“为基督的名受辱骂”是“有福的”,因为“上帝荣耀的灵”会降在他们身上(彼前4:14)。基督“已经为我们受苦”(彼前4:1),所以我们有特权“为基督的名受辱骂”(彼前4:14)。

为罪。基督为每一个人的罪受了刑罚(见林前15:3;林后5:14;来4:15;约壹2:2注释;见本注释卷五第918页),但祂自己并没有犯罪(见彼前2:22注释)。

  一次。见来9:26注释。

  受苦(有古卷作“受死”)。 “受苦”与上下文和彼前2:21的思想较为一致(见该处注释)。

  义的。就是基督(见徒3:14注释)。

  代替。huper,“为了……的利益”。基督受死的重要事实就是它的替代性。祂受死,不是光作为义人树立一个高尚的榜样,而是作罪人的救主(见赛53:4,5;太20:28;彼前2:24注释;参《历代愿望》25页)。

引我们到上帝面前。就是使我们重新得到上帝的悦纳。见罗5:1,2注释。

按着肉体说。或“在肉体里”,即基督道成肉身时所取的人性。祂是带着所有赎民都将拥有的光荣人性复活的(见林前15:38,48注释)。

  被治死。直译是“确实被处死了”。这节经文的后半部分解释了前半部分:基督“按着肉体说,祂被治死”,“为罪受苦”,“按着灵性说,祂复活了”,从而能“引我们到上帝面前”。基督受苦至死;我们“为义”受苦不可能超越祂。祂既已战胜死亡,我们就无须害怕“临到我们的火炼的试验”(彼前4:12,13;见林后13:4注释)。

  按着灵性。有文本为“在灵里”。 “按着灵性” (en tō pneumati)无古卷支持。本节后半部分可以直译为“在肉体(sarki)里确实被处死了,但在灵(pneumati)里却复活了”。平行结构“在灵里”和“在肉体里”似乎表明这里不是指圣灵。换句话说,我们要么译为“在肉体里……在灵里”,要么译为“按着肉体(意思是‘按着人’)……按着灵”。然而“按着人”在《新约》其他地方没有用过,似乎没有什么意义。在《新约》其他地方用“在肉体里……在灵里”及其同义结构指基督时,“肉体”是指基督在地上作人时的存在,而“灵”则是指祂复活后作为神的存在。参罗1:3,4(见该处注释)中非常相似的对应结果。基督道成肉身后显然成了一个人;祂复活之后虽然保留了祂的人性,但祂在实质上恢复了灵体(见本注释卷五第917-919页;参约4:24)。再参见提前3:16,希腊原文直译为“在肉体里”和“在灵里”。请注意彼前4:6用在人身上的类似的平行结构:“在肉体”和“在灵里”(见该处注释)。关于彼得这种说法的意义,详见罗14:9;林后13:4。

基督确实“在肉体里”死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祂永远死亡。在复活的时候,祂再次“存活”,但与祂在世上作人时相比,从那时起祂的人性更完全地服从祂的神性或“灵”性(见路24:39注释;参本注释卷五第918,919页)。本节指出,被钉十字架的基督继续活着,这个伟大的事实乃是向那些与祂同受苦难的人保证,不必担心所受的迫害会使他们永远死亡(参林后13:4)。基督已经战胜死亡;那些与祂一同受苦的人也必战胜人生火炼的试验。参保罗在林前15:13-23中的论点。他说我们主的复活乃是在基督里睡了之人复活的保证。

复活。直译是“使活着”(参林前15:45)。

19 祂藉这灵曾去传道给那些在监狱里的灵听,

  祂藉这灵。有人认为“藉这”是指18节“灵”,也有人认为是指整个第18节。

  在那些认为18节是“在灵里”(见该节注释)的人中,有人主张“藉这”是指18节的“灵”,把19节解释为基督在祂被钉与复活之间,向假想中洪水以前没有实体的灵“传道”。但这种结论没有必要放在“在灵里”的解读之后。而且这种结论完全没有圣经依据,必须予以拒绝(见下面“灵”解释)。

  关于这个圣经难题的下面三种解释都与圣经关于人死后状况的基本教训一致。

  一.“藉这”是指“圣灵”。19节是说基督曾藉着圣灵,通过挪亚的工作,向洪水以前的人传道。

  二,.“藉这”是指“灵”,即基督在祂原先的状态中,就像祂复活之后得了荣耀的状态一样,被称为在“灵”里。参“上帝是个灵”(见约4:24注释)。基督曾“在挪亚预备方舟的时候”给洪水之前的人们传道,所以是在于祂原来的状态中。参来9:14注释。

  三.“藉这”指整个18节,19节是指由于基督将来代人受死与复活,祂在“灵”里通过挪亚的工作“曾去传道”给洪水以前的人听。因为基督将“在肉体里被治死了,但却藉着圣灵复活了”(18节),祂从前得以藉着挪亚传讲救恩,接受的人“藉着水拯救了”。同样,“藉着耶稣基督的复活”,“这洗礼现在也拯救我们”(21节)。

  如果按“圣灵”解读(见第18节注释),三种解释中第一种就可能是对的。但第二种和第三种解释与原文结构,上下文(18,19节)和《新约》中其他类似经文更为吻合。

  曾。即不仅是“我们”(18节)。髑髅地的恩典“把我们引到上帝面前”,也适用于洪水以前的人。事实上没有其他方法能拯救人类脱离魔鬼的监狱(见徒4:12注释)。

去传道。强调“传道”,而不是“去”。“传道”(kērussō)一词经常用来表示基督在地上的传道。关于这次传道的时间,见20节注释。

  监狱。phulakē,“监视”,“看守”,所以指被监视和看守的地方,即“监狱”。彼得是指真实的监狱还是喻指,须按上下文确定。如果按字面的意思,这个“监狱”就是指一个看守死人,或有人所说19节中“灵”的地方,直到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如果是比喻,“监狱”就是指“不信从的人”属灵的状态。“监狱”的后一种意思见赛42:7;参赛61:1;路4:18。创6:5-13的记载和只有八个人逃脱(彼前3:20)的事实,证明洪水以前的人被牢牢地看守在罪的监狱中。只有基督能救人脱离撒但所加给他们的邪恶习惯和欲望。

  灵。pneumata,pneuma的复数形式,意为“风”,“气息”和“灵”(见路8:55注释;参民5:14注释)。气息是生物的显著特征。,pneuma作为用局部来代替整体的修辞格提喻,所代表的只是“人”。参林前16:18,“我的灵”就是“我”;加6:18;提后4:22等处,“你们的灵”就是“你们”(参腓4:23)。见来12:9,23注释;参民16:22;27:16。所以这些“灵”可以被认定为活人。事实上,20节的前半部分显然说明他们是洪水即将泛滥时的人。他们和20节的“八个人”一样,乃是真实的活人。

  有些认为彼前3:18-20和4:6支持灵魂不死和死后有知觉的道理,基督在被钉与复活之间到了喻指死人所在的阴间(见太11:23注释),去传道给没有实体的受苦之灵听。但是这种观点需要推定本节的“灵”在基督向他们传道时,处于某种类似炼狱的地方;而祂传道的目的是给他们第二次得救的机会,使他们脱离炼狱。但大多数认为彼得是在这里教导人死后有知觉的新教徒,却绝不会接受罗马教炼狱的教义和同样没有圣经根据的第二次机会说。那些主张彼得在这里支持他们所谓灵魂自然不死之信仰的人,还必须解释基督为什么偏爱挪亚时代死亡罪人的“灵”,而不给其他世代的人同样的机会。

  圣经清楚地教导说,人必须在今生接受救恩,他个人的宽容时期到他死时就结束了(见太16:27;路16:26-31;罗2:6;来9:27注释;参结18:24;启22:12)。圣经还清楚教导说,死人是没有知觉的(见诗146:4;传9:5,6;太10:28;约11:11;帖前4:13注释;参创2:7;传12:7注释)。因此说“灵”没有实体却有知觉,能听到和接受福音,是与圣经许多明白的教训相冲突的。值得注意的是,彼得并没有说基督曾给没有实体的灵传道。

  说挪亚时代的人没有公平得救的机会,就是无视挪亚“传义道”给那个世代(彼后2:5),他们故意拒绝上帝藉挪亚传给他们信息的事实(彼前3:20,见该节注释)。要不是上帝要给祂耐心等候的人一个相信听从的机会,祂是不会“在挪亚预备方舟的时候,忍耐等候”(20节)的。

20 就是那从前在挪亚预备方舟、上帝容忍等待的时候,不信从的人。当时进入方舟,藉着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个人。

从前。或“古时”。

在。就是在“灵”,即洪水以前的人不信从,“挪亚预备方舟”,上帝“忍耐等候”的时候。

挪亚。见创6:5-13。

预备。或“建造和装备”。

  不信从。apeitheō,“不信”,“不服从”,暗示故意不信和悖逆。挪亚时代的罪人有充足的亮光可以做出明智的决定,不该有第二次机会。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信从”,到了上帝忍无可忍的地步(见创6:5-13)。但上帝还是“忍耐等候”他们悔改。上帝既“等候”他们,祂也必忍耐等候我们。

  等待。apekdechomai,“忍耐等候”。上帝温柔地等待罪人的悔改。祂“不愿有一人沉沦”(彼后3:9)。

藉着水。在挪亚时代淹没“不信从”之人的洪水,也承载了安居于方舟里的人,保全了他们的生命。八个人“藉着水”的得救,是这句有关洪水前人类较长插语的高潮,也是彼得插入这句话的原因。21节说明了他从他们的经验中所吸取的教训:因为他们曾“藉着水得救”,所以“洗礼现在也拯救我们”。但洪水前的这八个人和基督徒都是因基督从死里复活才得救的(见第19,21注释),因为除此之外,这两等人都是没有希望的(见林前15:13-23)。

得救。直译是“安全地领出来的”,也指疾病的复元(见太14:36)和成功的旅行(徒23:24)。这八个人听从了基督所发出,并由“传义道的”挪亚向那个世代所宣告的信息(彼后2:5)。

八。见创7:7。

  人。psuchai,“(活)人”(见太10:28注释)。

21 这水所表明的洗礼,现在藉着耶稣基督复活也拯救你们;这洗礼本不在乎除掉肉体的污秽,只求在上帝面前有无亏的良心。

  所表明的。antitupos,“模型”,“副本”,“代表”。正如挪亚和他一家“曾藉着水得救”,我们也藉着洗礼得救。但彼得马上解释说,得救实际上是靠“耶稣基督的复活”,对于洪水以前的人(见第19节注释)和我们(见第18,21节注释)都是一样的。

洗礼。baptismos,来自于baptizō,“浸”,“沉浸”(见太3:6;罗6:3-6注释)。

藉着。或“靠着”。水只是一个“表号”。若没有基督的复活,洗礼就只是空洞的形式,所有的讲道都没有用处,所有的信心也都没有价值(见林前15:4,14注释)。

  不在乎除掉。使徒在这里否认单单清洗身体有什么洁净心灵和赎罪的效果。正如犹太人的洗涤仪式只是内心更深洁净的象征,同样,基督徒的洗礼也只是代表内在的经验。

  肉体的污秽。指一般身体的不洁。

  无亏的良心。或“清洁的良心”(见彼前3:16注释)。洗礼只有反映了内心的变化才是有效的(见罗12:2注释)。

22 耶稣已经进入天堂,在上帝的右边;众天使和有权柄的,并有能力的,都服从了祂。

  进入天堂。见徒1:9;来4:14;6:20;9:24注释。

  右边。见罗8:34;来1:3注释。

服从了祂。参林前15:27;西2:10;来2:8。

(选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