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书库 > 病理学专业知识 > 正文

第043章、发 热

第四十三章、发 热

症状名,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经常保持动态平衡,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使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感染性发热

  包括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及寄生虫等侵入后引起的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包括物理、化学因素或机械性损伤,如大面积烧伤、内出血及创伤或大手术后的组织损伤;组织坏死或细胞破坏,如恶性肿瘤、白血病、急性溶血反应等。

  2.变态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产热增多,严重脱水病人散热减少,使体温升高等。

  4.心力衰竭或某些皮肤病:慢性心力衰竭时由于心输出量降低,尿量减少及皮肤散热减少,以及水肿组织隔热作用,使体温升高。某些皮肤病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等也使皮肤散热减少,引起发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常见于物理性因素,如中暑;化学性因素,如重度安眠药中毒;机械性因素,如脑震荡、颅骨骨折、脑出血及颅内压升高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鉴别诊断

稽留热

  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弛张热

  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回归热

  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检查

  1.白细胞(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提示各种原因引起的化脓性感染。

  2.白细胞总数增高或偏低,提示为某些病毒感染或伤寒病。

  3.白细胞分类(DC)检查中发现幼稚细胞,提示可能为白血病。

  4.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T)均降低,提示可能为某些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5.尿常规镜检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较多,尿蛋白增加,提示为泌尿系感染或肾炎、肾结核及肿瘤。

  6.血沉增快,提示为急性感染、结核病、肿瘤或结缔组织病。

  7.肝功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麝香草酚浊度试验值增高,提示为有肝脏损害,胆红素值升高,提示为有胆道感染。

  8.血肥达反应阳性,提示可能为伤寒病。

  9.外斐反应阳性,提示可能为斑疹伤寒。

  10.血培养及脑脊液培养如培养出致病菌,将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分期

发热- 般可分为下列三个时期(图9-2):

图9-2发热的发展过程

   1.体温上升期此期中心体温开始迅速或逐渐上升,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 低于调定点水平,因此,热代谢特点是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上升。此时病人常有 畏寒,皮肤苍白,严重者出现寒战和“鸡皮”。皮肤苍白为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冲动经 交感神经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浅层血流减少所致。畏寒是皮肤血流减少,刺激皮肤的 冷觉感受器并传至中枢引起寒冷感。寒战是一种全身性骨骼肌的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起“鸡皮”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竖毛肌收缩所致。

   2.高热持续期当体温调节到与新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的高度,就波动于较高的 水平上,病人的中心体温已达到或略高于体温调定点新水平,本期热代谢的特点是中心 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此时病人畏 寒及寒战消失,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使皮肤发红、干燥并有灼热感。

   3.体温下降期 由于病因被清除,致热原的作用逐渐减弱或消失,上升的体温调 定点渐次回降到正常水平。本期热代谢特点是散热多于产热,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此 期表现为排汗多,皮肤潮湿。热的消退可快可慢,快者几小时或24小时内降至正常, 称热的骤退,慢者需几天才降至正常,称为热的渐退。

    (二)热型

   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 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状为热型。不同的病因所致的发热其热型也不相同。常见热型 如下:

   1.稽留热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 40C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 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1。如大叶性肺炎、伤寒等。

   2.间歇热体温骤升高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 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弛张热 体温常在39P以上,24小时内波动幅度超过21,但都在正常水平以 上。如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炎症等。

   3.周期热又称波状热,特点足体温逐渐上升达3冗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 5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布鲁菌病。

    4.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如結核病、风湿热、渗出性胸膜炎等。

(选段)    复制